2009/08/21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behind the scenes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幕後故事

電影是個奇妙的集體創作,有時它打定主義脫離現實,有時它精確地反映現況.片廠大老闆不在乎這些電影人怎麼表現,只要能賣座,就是好片子.

在英美,電影同志內容在50年代之前幾乎都是欲語還休,因為市場還未成熟,很少人敢明目張膽挑戰市場.同志觀眾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中捕風捉影、斷章取義.人們常說同志普遍擁有敏感特質,有時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不得不然.

60年代和50年代截然不同,60年代是美國,甚至是全球社會劇變的起點,反戰、黑人民權、女權、同志平權、嬉皮風潮、美蘇登月競賽、好萊塢片廠力量式微.....一時之間,各種影片題材百花齊放,電影中的同志以全新的方式出現.觀眾終於可以看到活生生的同志角色,但這個時期他們常是悲苦、鬱悶、負面、反派.

1969年6月27日發生Stonewall Riots(石牆暴動),是美國同志運動分水嶺.電影在處理同志內容的態度上漸漸有了改變.《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剛好在這尷尬的歷史前夕半年前推出,再遇上新舊電影分級制影響,「走在時代前面」讓它有段坎坷的命運.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原是德籍猶太劇作家Frank Marcus(1928~1996)逃亡到英國,於1964年推出的舞台劇.當時由硬裡子演員Beryl Reid 貝莉爾里德(1920~1996)飾演女主角June(即劇中劇的Sister George).最初在倫敦推出,二年後遠征百老匯,創下二百多場的票房紀錄,還因本劇獲得東尼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

故事是關於June,看似和藹可親、胖胖的中年婦女,她在BBC電視肥皂劇中飾演小鎮護士George.私底下她卻酗酒、脾氣暴躁,和一位年輕女子Childie同居.她正面臨中年危機,意識到節目製作公司要除掉她在劇中的角色.June採用最糟糕的方式來因應她的工作和生活.最後強勢的女製作人Mercy趁虛而入,奪走她的事業和女人.

這個故事後來就被美國導演Robert Aldrich 勞勃阿德力區(1918~1983)看上了.

這位極有個性的導演,喜歡獨立作業,掌控全局,不受制於片廠指揮.如果沒有他的硬脾氣,影片可能就不是這般面貌了.他知名的作品多是黑色影片或是陽剛十足的戰爭影片,他因《The Dirty Dozen》(決死突擊隊)大賣而於1968成立自己的製作公司.

不過,他在「歇斯底里的女性影片」也有不少成就.60年代初便與Bette Davis (貝蒂戴維斯)合作二部以女性為故事中心的心理驚悚片:《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姊姊情仇,1962)及《Hush...Hush, Sweet Charlotte》(狠毒婦人心, 1964).

影評分析他喜歡表現疏離的個體去對抗整個體制,而且鍾情「現實-虛假」的對比.再加上導演一直想探討影視工業背後的故事,《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儼然是夢寐以求的主題,而選作他成立製作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勞勃阿德力區曾經表示這是他最喜歡的作品,而且非常滿意貝莉爾里德的演出.在導演的眼中,他並不是在拍一部純粹女同影片,只是主角剛好都是女同,交錯著性與權力的角力.

女主角最初先後考慮由Angela Lansbury(安琪拉蘭斯貝瑞)及貝蒂戴維斯演出.安琪拉蘭斯貝瑞(演過影集《推理女神探》、演唱《美女與野獸》片中主題曲)對於演出女同角色表示反感,而貝蒂則是與另一部影片撞期.當她看過貝莉爾里德的舞台表演,很賞識地表示,只有貝莉爾里德能讓"Sister George"在大銀幕上重生.

不過有另一種說法.當初他們籌資拍片,有些金主認為貝莉爾里德沒有票房能力,希望能由貝蒂戴維斯演出.勞勃阿德力區力排眾議,堅持由貝莉爾里德擔綱.貝莉爾里德不負期望,把一個並不討喜的角色演得讓觀眾又氣又憐,還獲得金球獎提名.(下圖:拍片期間導演慶祝貝莉爾里德生日)


舞台劇對於主角的女同身份並沒有點破,只是強烈地暗示.電影劇本就直接鋪陳,對白中就出現了lesbian, dyke,甚至在影片最後出現女女情慾戲.現代人回頭看當年的表演尺度,覺得不算什麼,但當時連工作人員自己都受不了.飾演Childie的Susannah York在拍攝期間不只一次淚灑片場;導演長期合作的配樂編曲家Frank De Vol也受不了劇情而離職.後來才就勃阿德力區的其他作品重新合作.
    Susannah York後來在《Zee and Co.,》(1972)再度演出拉子,介入一對夫妻變質的感情生活.猜猜看誰和她演女女對手戲?Elizabeth Taylor(伊麗莎伯泰勒)耶!

拍攝完成後,美國電影分級制正轉換為P, PG, R, X 四級,由於女女情慾戲,因此被歸為X級.本片是由知名導演、演員拍攝的影片中,第一部被列為X級的作品.本來導演想要重新修剪,但是有關單位告訴他來不及了,你拍這個主題,怎麼修都沒用.勃阿德力區非常不服氣,將MPA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和其主席Jack Valenti一狀告上法庭.不幸訴訟失敗,賠掉$43,000美元(另一說是$75,000美元,注意這可是40年前的物價水準).

結果它在紐約只有兩家戲院,一個是藝術電影院,另一個則是專門放映軟調色情片的戲院.打不進一般院線,就沒有票房,最後商業失利收場.

歷史的足跡是詭異的,半年後發生石牆暴動,大眾對同志漸漸有了不一樣的看法.稍後推出的男同志影片《The Boys in the Band》(1970)受到美國民眾注目,很多人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原來同志是這款模樣.這部男同志影片用輕鬆的方式表現,宣告男同志歡笑的時代來臨.

相形之下《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在很多方面都顯得生不逢時.June結尾在電視攝影棚哀怨的哭聲,與其是片中角色的悲慘遭遇,似乎也預言女同在影片中的笑聲還要好多年後才會發生.

有些人批評《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角色性格不夠正面,或是片中透露恐同的傾向,導演辯解:
    "Sister George's loud behavior and individuality .... are encompassed in her personality, they're not a product of her lesbianism.... She didn't give a shit about the BBC or the public's acceptance of her relationships. That's why they couldn't afford her."
    喬治姊妹大小聲的行為和特質....是包含在她的個性中,而不是同志身份的副產品....她根本不在乎BBC電台,也不管公眾接受她的同志關係與否。這才是他們受不了的原因。

勃阿德力區最後結論:她就是與整個體制格格不入.這是導演選擇這個故事的原因,也是我們在指責女同角色政治不正確之前,能夠明瞭人性才是核心議題.

參見影片介紹: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情緒文盲的悲劇

2 意見:

匿名 提到...

Thanks for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is DVD is one of my earlier collection of movies in lesbian theme. It's not my favorite one but you get to know how they handled this topic at that time.

Orange 提到...

Yes, that's why we are here.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