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30

Chloe and Nathalie

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的《Chloe》預定於2010/07/23在台灣院線上映,中文譯名為《色誘》.

《Chloe》一開始就擺明改編自《Nathalie愛上娜塔莉》(*請參考之前發表的影片短評).老實說,我比較喜歡原著低調的演出,最後才和盤托出的意外轉折.法國人的道德觀和女性情誼與說英語的加拿大人真是截然不同,《Nathalie》是惺惺相惜的女性同盟,《Chloe》的女女情誼就扭曲得有點自我作賤.既然如此,我把看《Chloe》的樂趣全放在拆解它的改編觀點.

Atom Egoyan(艾騰伊格言)處理情慾場面一向大膽,再加上這次的改編劇本是Erin Cressida Wilson,兩人真是一拍即合.Wilson女士曾寫過《Secretary 怪ㄎㄚ情緣》(又譯:風流老闆俏秘書),這是我所看過主流影片中最奇異的S.M.故事,讓我開啟全新的眼界.因為劇作家這部前作,我發現她改編《Nathalie》,最具關鍵的部份是翻轉所有角色的權力結構.《Chloe》裡的Catherine變成徹頭徹尾失去主控權的慾望師奶,克洛伊的悲劇成因之一是她超越交易的界線,過度推展她的支配慾.

角色重組

新舊版人物的動機和態度有如天南地北之差距.《Nathalie》中的丈夫柏納是商人,他真的出軌過,丈夫承認不忠卻迴避溝通,不願提及逢場作戲的情事,凱莎琳想找人引誘丈夫,了解他如何面對誘惑.優雅的她雖然心中感到氣憤和報負,但絕無自憐.

冷靜的凱莎琳掌控所有的主動權.她並不覺得自己年老色衰沒人愛,全身充滿自信.甚至勾搭上一個年輕酒保,用外遇還治丈夫的不忠.當丈夫數度在床上暗示求歡的意思,凱莎琳故意優雅地轉身而去.

她有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也沒看她擔心兒子和女友在家上床的問題.倒是柏納有次忍不住抱怨兒子的亂髮.

凱莎琳選上瑪麗蓮之前,兩人從未見過面,才更顯得結果大出意外.她是娜塔莉的造物者,為她命名,指揮她的行動,還為她租了房子.雖然結局是個大反諷,凱莎琳看似一路導演全局,背地裡卻是瑪麗蓮自創劇本。

我一直認為凱莎琳在肉體上是標準的異性戀,精神上卻不自覺地受到瑪麗蓮的強烈吸引.她們鬧過二次彆扭,都是凱莎琳主動回頭找瑪麗蓮言歸於好.

兩個女人從分享柏納的密秘變成分享彼此生活的盟友.凱莎琳漸漸了解瑪麗蓮白天在美妝店上班,一心想要脫離性工作的夢想.瑪麗蓮還被邀請到凱莎琳母親的家中作客.她們的關係不只是地下交易而已.當柏納反過來懷疑凱莎琳有外遇,她回答:「可以這麼說,已經好將個星期了.」

導演暗藏瑪麗蓮的性傾向,比美Sarah Waters寫作Affinity的方式.最接近謎底揭曉的時刻是她帶凱莎琳到Gay Bar作樂,她表示沒有男友,而店裡每個人都認識這位常客.瑪麗蓮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總是壓抑感情.要不是東窗事發,觀眾才得以聽到瑪麗蓮的表白.但回頭細細品味片中的上下文,在她冷漠的表情下,原來那些凝視全是無奈的渴望.

《Chloe》裡的丈夫大衛變成教授,喜歡和年輕女子多說幾句.他並沒有實質不忠,但有嫌疑不輕的精神出軌.他或許仍然愛著妻子,但一遇肌膚之親,他便藉口工作主動閃避,搞得凱莎琳疑神疑鬼,自以為年老色衰.

凱莎琳找人引誘丈夫,一方面在於證實自己的推測,另一方面更想了解到底那些女人是用什麼招數吸引了老公的注意力。我真不能接受凱莎琳最後向丈夫坦言,一切出於缺乏安全感的中年危機.

《Nathalie》 的女主人對於老公的外遇日誌顯得雲淡風輕,《Chloe》就變成一位棄婦,對丈夫在外的色相難過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凱莎琳還是家中沒有地位的老媽子,兒子只會對她甩門,不給好臉色.夫妻倆吵架時,兒子還對她抗議,妳沒有權力叫我躲進房間.不只是他,拿錢辦事的克洛伊也在反抗,那有叫人說走就走的道理.

編劇一開始就讓凱莎琳從高高的診所注意到克洛伊,還讓克洛伊在洗手間對凱莎琳表示好感.等到凱莎琳進入酒店,克洛伊過來坐台,我們大概都猜到兩人會發展不尋常的關係,只納悶原因為何?戀母情結是劇本的最大敗筆.並非女同沒有戀母情結,而是那樣的推託顯得編劇隨便敷衍.

小妮子看起來是跑單幫的高級妓女,從頭到尾都使用Chloe宣告她的自我意識。不要被她開場的獨白所騙,說自己是扮演高手能服務客戶的所有幻想,到頭來她最努力的是滿足自己的願望.

她在床第之間是主動者和支配者。凱莎琳雖然先解開克洛伊的扣子,卻是小妮子接手推動後局。她是取悅凱莎琳的giver,在與凱莎琳的兒子交媾時,則轉換為在上位的taker,而且不准對方碰觸自己。電影悲劇奠基克洛伊無法妥協的控制慾,她沒有辦法停住退場,只好用自我毀滅終止。

這個版本的凱莎琳為什會和克洛伊上床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她不像《Nathalie》出現一位酒保當作發洩管道.本片的凱莎琳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受到克洛伊吸引,對於親密感、性需求和青春的渴望.但這樣的渴望充滿恐懼,她自己也意識到,所以她貼近克洛伊常常感到不自在.再加上凱莎琳是個弱勢的人,碰到處心積慮的Chloe,只有被撲倒的命運.

疏離虛幻的溝通困境

除了意識形態令人垢病,我不得不承認它的鏡頭語言細膩,美術設計非常有質感,讓電影維持相當程度的可看性.《Chloe》最凸出的成就是描述人物的溝通困境,不論是科技的虛擬接觸,還是真實世界的斷章取義,都比原版更為精雕細琢.

《Chloe》的場景常常出現玻璃和鏡子.凱莎琳家中和診所內大型的透明玻璃把女主角困在裡面.北國冰天雪地裡出現的玻璃溫室,是如夢似幻的最好註腳.導演不斷使用大量反覆反射的鏡像,暗示片面的影像不是真相.

科技產品提供多元的虛擬溝通管道,但對凱莎琳而言,卻是人與人之間的隔絕.例如丈夫愉快地在線上聊天,看見太太進門趕緊關掉視窗.兒子在視訊上和女朋友談分手,媽媽也是禁止進入.

克洛伊提供了凱莎琳面對面促膝長談的溫暖.不過她使用科技的力量令人心驚,每一通簡訊的畫面代表一次又一次的操控.她表明不愛網路,卻靠凱莎琳兒子的網頁,找到另一條入侵的路徑.

克洛伊最後不斷提到真實性.沒錯,她提供真實的感官接觸:聽覺的、味覺的、嗅覺的、觸覺的.但所有的知覺都不在於建立真相,而是加強虛幻.飯店的性愛後現場是最經典的例子.

克洛伊擅長用物件代為發散她的影響力,乳霜的香味間接證明她引人注意的本領.但是兩個電影版本的出發點大異其趣.《Nathalie》的凱莎琳愉快地將它變成自己使用的品牌,讓柏納心癢難耐.《Chloe》凱莎琳手上的一點乳霜只讓大衛注意了幾秒鐘,氣得凱莎琳回頭找克洛伊,除了乳霜,到底還要搭配什麼技巧?

再舉幾個差異的例子:克洛伊與凱莎琳肌膚之親的次日,小妮子送了一大把鮮花,希望對方聞著花香,在這裡有點象徵回味昨日.《Nathalie》的詮釋則非常特別.凱莎琳聽到所創造的娜塔莉在任務中得到高潮,她為娜塔莉欣慰還多於氣憤柏納,於是她隔一天自己買了一大把鮮花在家佈置.

飯店的房間內有故意剩下的餐點.《Chloe》的凱莎琳自己選了有唇印的杯子喝下餘酒,那是凱莎琳的慾望展現.《Nathalie》則由瑪麗蓮倒了一杯酒給的凱莎琳,「用我的杯子喝吧」,那是瑪麗蓮的慾望展現.

《Chloe》片中不斷出現的髮簪,在《Nathalie》並未出現.對克洛伊和凱莎琳各有不同的意義.髮簪既是克洛伊的愛意也是她的恨意.當她喜歡凱莎琳,她奉上圓滑的那一面請求收留,當她怨恨凱莎琳,她倒持銳角傷人.太強烈的感情容易愛恨難分.

有人說凱莎琳在片尾戴上髮簪是對克洛伊念念不忘.是有一點這樣的味道,然而補償的心理佔更大部份.但我覺得還暗示著她安定認份.還記得她們夫婦和另一對伴侶聚餐,那個男性友人告訴凱莎琳,束髮顯老,長髮飄逸才有吸引力.凱莎琳當時趕緊去洗手間放下長髮.

片尾原本該是兒子歡樂的慶祝畢業宴會卻蒙上一層喪禮的氣味,三個人遠遠對望,臉上強顏歡笑.凱莎琳戴上髮簪,束起長髮.她不必再擔心缺乏吸引力,是因為她找回自信?還是她再也不敢發散吸引力?我傾向是後者,髮簪就是頭上的「緊箍咒」,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冒進.

11 意見:

Hsin 提到...

謝謝橘子大的精闢影評*
法版和新版都很出采~
但新版對chloe的命運用這麼悲劇性的走向來詮釋看得心好痛唷..
等7月上映一定再進戲院支持!!

南方安逸喵喵 提到...

精闢的分析,太佩服了。我也是比較喜歡法片,讓人有更多的想像。新版會不會又讓人覺得拉拉都是神經病?

小四 提到...

"Secretary 怪ㄎㄚ情緣"是難得看到男女主角都愉悅沉浸在SM裡的佳片.

一直難忘傑克大姐的演出.在片中,雖然是慢慢被開發的處女之地,可頗有後來居上之勢....呵~

Orange 提到...

這次我對主角比較沒有同情心,而是看整個片子的結構.

很多男導演面對女同題材,通常不是著重感情,而是其他衍伸的意義.例如
《Wild Side 騷得過火》:"It's not about sex; it's about power.".在《Chloe》可以改寫成"It's not about money; it's about power.".

BTW,《Secretary 怪ㄎㄚ情緣》很值得研究.

Codykey 提到...

本來看了Chloe之後,很不喜歡。覺得Nathalie比C好很多,劇情停留那種暗潮洶湧但表面上雲淡風輕的感覺,更令人回味無窮。不喜歡C這種好來塢風格,好像一定要把劇情弄得很狗血才有看頭一樣。而且我覺得人物選角上,C裡面的三位主角都比N弱.... N裡面,至少Nathalie和Cath都很有味道,很淡定和矜持;C裡的Chloe和Cath則都感覺很神經質。連男人,也是栢納取勝,不是因為外型。

不過經過妳的分析,又覺得C也不是那麼一無所取。或許我會再用心地看一次吧!

Peiwy 提到...

Orange的評論真是精彩, 比《Chloe》電影本身精彩多了. 《Chloe》的劇本轉折造作突兀, 對白單薄無力, 另我完全無法信服. 然後電影下半段忽然搖身一變成了“致命的吸引力”, 令人愕然. 所以看到最後的髮髻, 有種冤魂不散的感覺。只是Julianne Moore一直接演女同令我不禁有所聯想.

《Nathalie》細膩多層次的自女性角度詮釋女主角們的內心, 而《Chloe》感覺像是個由男人觀點去想像女人心, 到最後實在搞不懂了, 就讓她們變成不正常的人, 有點不負責任的感覺。

謝謝Orange對《Nathalie》更深入的評論,讓我要來重溫這部佳作了!

Orange 提到...

我這次也把文章發表在"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418187/ , 有興趣的人可以過去看看其他人對這部影片的看法.

匿名 提到...

I first noticed Atom Egoyan's movie from "The Sweet Hereafter". I liked it very much. And then Ararat, which taught me something. But this movie Chloe is rather disappointing.

I have somehow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s.

Spoilers Ahead


Two things don't make sense in "Chloe" movie.
1. How did Chloe attract to Catherine in the first place? Is Chloe the kind of girl crying in the restroom? Would she be attracted to a woman who simply handed her the paper towel? There's no hint at all in the movie that can make these questions understandable.

2. Why would Catherine put on Chloe's bodkin? I can't see Catherine would do such a thing. If she did have some feelings with Chloe, she wouldn't admit it.

To me, this idea -- the bodkin in Catherine's hairs -- is just something added into the story without any reason and its purpose is to make the audience feel weird.

Badly done.

Orange 提到...

這次編劇不是導演本人下筆,而且改編既有作品就是項挑戰,顯見意念與執行之間有段落差。編劇硬要在二位女主角之間安排前緣,反而讓之後的肉體關係更沒說服力。我喜歡髮簪=「緊箍咒」的解釋,她可以公開地向先生輸誠,或是這麼說罷:負荊請罪。

Xin 提到...

最近又重複觀看Nathalie & Chloe 怎麼就是少了什麼 拼命的上網搜尋相關文章 果然還是回到了Orange大大的blog, 謝謝妳的對每一部電影細膩的拆解和分析 缺少的養分都從你的文字吸收囉
有你真好耶:D 謝謝

Orange 提到...

希望能幫助你以後看電影,看出自己的鑑賞力。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